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  
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
 
         
企业理念

企业形象

先模事迹
 冠粤路桥首页 -> 企业文化 -> 先模事迹
凝固在大地上的忠诚与豪迈
 
       在1995年虎门大桥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刻,有位年轻的共产党员,正带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,忽然收到江西老家拍来的电报,说他父亲病重了,要赶紧回去。这位年轻人不禁愣了一会,可是,他望着眼前十分紧迫的攻关任务,咬了咬牙,心里一遍又一遍默念着:父亲呀,您一定要挺住,您才50多岁呀,您不会有事的,待儿子忙过这阵,马上回来看你。而此时在他的江西老家,母亲正守候在病榻前,她望着老伴在弥留之际那渴望的眼神,便询问他,是不是想见一见在广东工作的儿子。老伴用力点了点头,母亲告诉他:儿子正在虎门那边建一座全国最大最漂亮的桥。父亲无神的双眼顿时闪过夺目的光彩。顷刻,他又向老伴摆摆手,示意别让儿子回来了,免得影响工作。就这样,带着对儿子的挂念,父亲走了。当儿子星夜兼程赶回老家时,父亲已经走了几天了。
    这位年轻人,就是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,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全国″五一″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树林同志。他的人生道路是实践江泽民同志″三个代表″理论的一条闪光的轨迹。
   王树林1989年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,一个坚定的信念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田:为祖国架桥铺路,那片广袤的大地,是他实践人生价值的大舞台。
       1992年10月开始的虎门大桥建设工程,由于施工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国内前所未有,许多技术难题得边施工边解决,领导把这一重任交给了王树林,由他带领一个攻关小组来打这场攻坚战。让我们去他们的工作现场看看吧:施工人员要在腾空150米高的狭窄的猫道上设架、吊装。可是人走在这样的猫道上完全是走在铁索桥上的感觉,一摇一荡,一步一惊,尤其在不经意间朝距离桥面150米高的水面一望,头晕目眩的感觉迅即袭来。有时遇到关键的技术环节得白天黑夜连续作战,连中午饭也得在桥上吃。有一次,一个提升200吨的连续千斤顶突然出现故障,王树林带领七、八个技术人员一跃而上,连夜抢修。这场硬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。他们在狭窄的猫道上艰难地小心翼翼地将好几吨重的机械外壳拆开,将里面的零部件一点一点卸下,查找原因,商讨对策,汗水把他们的内衣都打湿了,经过一整夜紧张拼搏,终于在天亮前排除了故障,挽回了重大损失。类似这样的战斗,王树林他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!就是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,决定了他们与舒适和轻松无缘,工棚、工地是战场,日月、风雨是伙伴。
       王树林说:当今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、新知识、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,无论是谁,不学习新的东西,肯定是要落伍的。他认准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″科技兴路″的目标,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自己,提高自己,不断研制出高科技含量的机械设备,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果,其中″大吨位液压提升跨缆吊机″的研制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。它与传统的吊机相比,节约资金近千万元,在投入虎门大桥施工过程中,它的高速度高效能使关键的15个钢箱梁节段抢在了台风到来之前完成了吊装任务。
    有人说,王树林为了他的路桥事业,几乎变成了一个无情的人。可他的妻子王小敏却说,王树林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,他很爱他的父母;很爱他们的儿子;很爱他们这个家。爱得深沉,爱得真切。
       为了虎门大桥,王树林刚领过结婚证就告别新婚妻子赶回工地;当妻子临产时,他也不能陪伴身边照料妻儿;有三个春节和中秋节,王树林的母亲和妻儿是赶到工地上与他团聚的。由于工作关系,王树林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,妻子便承担起了一切,但她并没有埋怨,反而流露出幸福与满足的神情。她告诉我们:″婚后总是聚少离多,他几乎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,每次推开房门,进来的是个又黑又瘦,胡子拉喳的人,都差点认不出他来了。虽然他很忙,但只要稍有空闲,就会陪伴家人,带着儿子去捉鱼、买玩具,以此来弥补对妻儿的歉意。
说起当年没能及时赶回老家见父亲最后一面,王树林这位刚强的汉子至今也是满眼泪水。当时,他多想回去给父亲尽最后一次孝道呵,可是他却不能,虎门大桥上的攻关任务,让他在″忠孝不能两全″的取舍中,把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思念寄托在了这座碧水青山之间的大桥上。
       一座座大桥连接着这山与那山,衔接着这水与那水,一直往前方,拓延着富裕与希望,也拓延着理想和明天!这一座座大桥,又仿如一座座凝重的雕塑,向苍穹、向碧水、向世人诉说着王树林和他的伙伴们对党、对祖国、对人民那无言的忠诚与豪迈!

上一条:一个普通摊铺机长的故事
下一条:
打印 |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