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   
设为首页 我要收藏
 
         

 冠粤路桥首页 -> 党建 -> 论文集
不做假账话诚信
  国家总理朱镕基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演讲时强调,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,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。他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做到“诚信为本,操守为重,坚持准则,不做假账”,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,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,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。众所周知,朱总理严字当头,很少题字,但他却对中国新成立的三个国家会计学院“网开一面”,亲笔题写了校训--“不做假账”。并希望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,永远都要牢记这四个大字!表现出朱总理对“诚信”的高度重视和对“虚假”的极度憎恨。
  1985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,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即席发表了很动情的讲话。他认为只有会计提供的数据才可靠,他最相信会计数据。弹指一挥间,17年过去了,骆老的讲话犹在耳边,但会计却陷入了全球信任危机之中。可谓是桃花依旧,人事全非。
  诚信的缺失,对所有领域都将是致命的伤害。尤其在证券市场上,会计一旦丧失诚信,则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2001年,美国安然、世界通信、施乐等大公司相继发生财务欺诈丑闻,美国证券市场因此遭受重创,损失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。引咎辞职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哈维.皮特将安然公司破产、安达信公司解体和世界通信公司会计问题曝光与“9.11”恐怖袭击事件共同列为金融市场遭遇的四大危机。2002年新年钟声敲响之时,美国电讯业巨头—环球电讯公司又宣布进入破产程序。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(FDIC)报告,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的破产数量创下历史新高,达257家,比2000年增加46%。令人震惊的是,15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,竟有5家宣布破产。这5家公司除安然公司外,还包括宝丽莱公司、伯利恒钢铁公司、太平洋煤气电力公司、美国环球航空公司。这些昔日风光无限的公司之所以一下子成为秋风落叶,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其会计严重造假。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,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企业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,信用危机撼动华尔街。还有,英国1720年的南海公司事件,美国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,都是会计诚信原则沦丧引发严重社会经济后果的典型案例。可见若缺乏基本的诚信,则企业间交易、国家间贸易、金融市场的现金流动都将出现一个比一个大的“黑洞”,最终企业破产、金融市场崩溃、国家混乱。
  而事实上,诚信也曾一度造就了西方国家经济腾飞的神话。法国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和伦理学与政治科学院院士阿兰.佩雷菲特,在《论经济“奇迹”》一书中,详细考察了荷兰、英国、美国、日本四个国家经济出现奇迹的具体原因,提出这些众多原因中最为重要和共性的一条是竞争和诚信。竞争强调社会自由流动和追求创新,诚信突出对他人信任和负责并积极协作,而“货币自由交换与分配和自主契约”是实现并充分体现竞争与诚信原则的主要形式。他介绍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利用会计有效协调内外关系的做法:“阿姆斯特丹分公司占有(母公司——联合东印度公司)投入资本的一半,泽兰分公司占25%,其余份额在鹿特丹分公司、代尔夫特分公司、霍恩分公司和恩克森分公司之间分配,约各占1/16,各分公司的自主管理权得到充分尊重。从印度返回要确定货物装船的份额,分公司的账目分开记账,建立一种赔偿制度,这样保证透明度。在各个分公司之间,责任明确,分工完善。弄虚作假毫无意义,甚至没有它们的位置。”正是这种会计诚信,确保了整个公司的顺利运转。事过10年,著名的葡萄牙商人杜阿尔特.戈迈斯.索里斯还对荷兰这种诚信力极高的会计赞叹不已,他夸奖荷兰人建立了一套会计总账,每个分店都有分账,否则,就不能维持“它的信用”。17世纪荷兰出现的经济辉煌,折射出荷兰人的精神气质:言必信。正是“普遍存在的互相信任带来的绝对安全感”,才铸造了荷兰奇迹。
  从会计“诚信危机”引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同样重要。
  诚信是我们社会倡导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,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我国历来就重视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。《说文解字》上讲:“诚,信也以言。”、“信,诚也从人从言。”诚信在当时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伦理准绳。“言忠信,行笃敬。”、“以诚待人,以信交友;无诚不合,无信难行。”,意思都是说,做人做事要讲信用,遵守诺言,才能赢得朋友;一个无信、失信的人很难得到人们的信赖、信任,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,就会到处碰壁,举步维艰。言行一致、言而有信,诚实、守信等诚信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民族性,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。
  “诚”,包括做人真诚和对人真诚两层意思。所谓诚实,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,做到开诚布公、襟怀坦荡、表里如一、真实无欺,而不是口是心非、阳奉阴违、文过饰非、自欺欺人。待人不真诚,就不能使对方感到亲近,也不能取信于对方,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墙,自然就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。《中庸》提出的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的论理和《荀子》强调的“养心莫善于诚”妙法及《后汉书》中讲的“精诚所加,金石为开”处事态度,说的都是“诚”的好处。
  “信”,是待人处世的另一条重要守则。中国是礼仪之邦,中国人自古以守信义、讲信用著称于世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,把朋友交往是否守信,作为每天必须自我反省的三个问题之一,可见其重视程度。“信”由“亻”和“言”字组成,古人说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意思就是说,说话之所以被冠以“说话”这个名称,就在于它具有信用的特性;说话不算数,不讲信用,怎么能称之为说话?孔子在《论语.为政》中的一句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,成为中国人最正统、最经典的人生哲学。它的意思是说,人不讲信用,真不知道他打算怎么做人。
“重诺守信,人必近之”。的确,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,都必须重诺守信,别人才会相信他,愿意与他打交道,彼此才可能建立稳定的、长期的联系。事实上,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,总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,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,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,因此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。而信用则是维系人心,增进情谊的关键。相反,“狡诈欺蒙,人必远之”。一个人如果到处坑蒙拐骗,玩弄伎俩,说假话,耍手腕,设圈套,轻则声名狼藉、众叛亲离;重则追究责任,绳之以法。小时候大人经常用“狼来了”的故事教育我们。那个放羊娃在放羊时谎说“狼来了”,大人们信以为真赶去救助,可并没有发现狼的踪影。经过几次之后,狼真的来了,放羊娃拼命地喊“狼来了”,可是人们已不再相信他了。这个故事说明,一个没有诚信的人,就不会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,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。《红楼梦》中所说的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”,也是对这类人的绝妙讽刺。
  在人类历史上,诚信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大力提倡。“童叟无欺”、“一诺千金”等民谣和“移木赏金”的故事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。历史上,晋、徽与宁波、潮州一带的商人诚实守信,在全世界也是很有名的。古人所说的: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”、“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”更是把诚信提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来认识。古人还说:“吏不畏吾严,而畏吾廉;民不畏吾能,而畏吾公;廉则吏不敢欺,公则民不敢慢;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如果为官者公正廉洁,自然昌明而有威望,社会必然诚信。当前,在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实践中,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先后推出一系列诚信于民的好办法,把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,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尺度和标准。这些办法的实行,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诚信度,使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日益提高。
  其实,一个人要做到事事都重诺守信并不容易。《管子》一书指出,人在做出承诺之前,必须先掂量清楚,符合道德要求才能承诺,不符合的则不能承诺;自己做得到的才能承诺,做不到的则不能承诺。只有这样做出的承诺才可能真正守信。孔子也说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”,意思是向人许下的诺言,符合礼义规范的准则,才能实现。
  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,我们期待着每个人在诚信问题上做出实际行动。
打印 | 关闭